跳到主要內容

嗯嗯

 

這幾天有個家長傳了些訊息給我,問我為什麼孩子對於他的問題總是這麼敷衍:嗯嗯。

甚至還截了圖,證明自己一連串的關心、提問,只得到簡陋的「嗯嗯」兩個字。

氣急敗壞,這是我當下所同理到的感覺。

反之,看了那個孩子傳來的訊息,也只是簡單分享一下國中新生活的瑣事。

而我的回應,除了比較需要解釋的,大多也都是「嗯嗯」兩個字。

其實這樣的提問,也不只出現一兩次的,家人間的溝通,往往在孩子逐漸踏入青春期之後,開始產生嫌隙。

我不知道該怎麼回應,比較貼合父母親想像中的期待。

這樣的狀態跟管教方式,有頗大的關連,常人有言:「抓得越緊,失去的越多」

適度的關心就好,留一點自行成長的空間。

當然我也了解父母心裡的擔憂,但千萬不要讓自己的關心,成了孩子成長路途上的絆腳石。

孩子所處的世界,內裡是我們看不見的,我們看見的只是表象,我們只能推斷與分析。

有時候看到班級的群組中,孩子們的對話,那麼的髒,那麼的臭,那麼的不近人情。

該干涉嗎?還是只要適度的了解跟關心?

我選擇後者,甚至只提出一些疑問,從哪裡開始對話走偏了?從誰?或是從哪句話?

不指責,不說教,讓他們自己去審視,什麼樣的回應會出問題,從一次次的失誤當中,修正出較為正確的道路。

即便如此,還是有人理我,有人根本置之不理,但學習跟成長不就是這麼一回事。

懂得人懂了,不懂的人依舊故我。所以人品有高有低,物才能以類而聚。

「嗯嗯」這個敷衍的回應,隱含著許多訊息,但我看見的終究是表象,我不理解他們親子間的互動,頂多從零碎的訊息中,拼湊出一點點樣貌,進而推敲這樣的結果。

但是歸根究柢,還是要體認到,家長心裡要的是什麼,以及孩子心裡想的是什麼。

粗略的推測,家長給了許多關心與提示,對孩子來說解讀成了命令與指示,「嗯嗯」代表了知道了、有唷、好啦,之類的簡單回應,並且不想延續話題。

今天過得如何?

這樣一個問題,問一百個人,答案可能超過一百種。

其實,到頭來,我都會跟家長說,我們投注了絕大多數的時間在孩子身上,但孩子絕大多數的時間其實都灌注在他的生活歷程中,也許是他那些天馬行空的夢想,或是同學間那看似羈絆的蟬翼友情。

就像甲愛乙,乙愛丙,丙愛丁……這樣的各自付出各自煩的狀態。

看著青春期的孩子,就像在看動物園裡的動物,需要隔著一層玻璃,保護自己也保護他們。

我們可以在玻璃外,盡情的擺弄肢體,吸引他們注意,但不能拍打玻璃,去破壞彼此的平衡。

身為師長,其實我們就是他們人生中的過客,乃至於家長,其實也是他們心中的依歸。

但獨立,是他們需要獨自面對的課題;讓他們能獨立,才是父母師長需要面對的課題。

原本捧在手上的至寶,其實一天天的,會被名為成長的對手給搶走。

我給建議,給關心,給分析,給看法,就是不給最後的決斷。

因為那是個人的業,需要個人去擔。


引用節錄一下網路文章:

心理大師阿德勒提出過一個理論叫做「客體分離」。他說的是要想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,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事情,什麼是我的事情。我只負責把我的事情做好,而你也要負責把你的事情做好。評價這是誰的事情有一個簡單的準則,就看行動的直接後果由誰來承擔。


我們為孩子的未來做出最好的輔助,這是我們能做的,至於孩子選擇往哪個方向發展,那應該是它們該決定的,不是我們。

以上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《生活札記》終結流浪之關於教甄複試準備

不只一個朋友對我說過,我的關卡就是初試,初試過了,應該就過了。 雖然不知道根據是什麼,但初試一直沒通過的我,也就這麼一直深信著。 不知道該不該說是僥倖,但能順利卡位進到複試,原本就沒意料到的結果,我最初還想著反正是最低錄取,那複試應該也是沒什麼機會的。 直到同事說,新北的初試就是入場卷,第二階段不採計初試的分數。 接著,我看見了....希望!

札記 - 2024 畢業旅行

在職場上打滾了若干年後,經過若干次的校外教學,以及畢業旅行。每一次搭上遊覽車的,心境上也還是一起出去玩的狀態。先前一次的畢業旅行,也是跟著旅行社的行程,讓學生們跟著隊輔哥哥姊姊們,一路吃吃喝喝,睡睡醒醒的到點打卡。 調離北部之後,進到偏鄉小校,今年再次,也是首次的帶到畢業班,原本還抱持著一點僥倖的心態,期盼當時間近了會有個什麼通知單,或是旅行社來講解畢旅行程,可想而知,結果當然沒有這回事。

《Kaho老師開課了》這件事情誰都沒錯,為什麼要罵我?

結束了忙碌的一個禮拜,終於有這麼一天在這個時間點的我還醒著。 對於班級與學校的運作,終於上手了一點,但距離游刃有餘大概還是一段遙不可及的夢吧。 先前因為生活步調在不熟悉的前提下,顯得有點手足無措,以至於有些事情只能片面的分享 或是說單方面的想要討拍,畢竟我是一個很沒有自信心的人,需要一些旁人在心靈上的支援